欢迎光临榆林市乡村振兴局网站!

今天是2019年9月26日 星期四 己亥年 八月廿八

本站支持IPv6
所在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振兴要闻

孙亚政: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3-03-20 16:05:49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微信公众号
【字体: 打印

党的二十大作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的重要判断,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些重要论述为新征程上巩固拓展 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陕西省乡村振兴系统将认真学习领悟,深刻理解把握,全面贯彻落实,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首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关键。陕西省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靠人民发展,尊重群众意愿,发挥群众主体地位,有效激发基层干部、专业人才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升乡村振兴内生发展动力。

建强干部队伍。“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 “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实践表明,凡是发展得好、发展得快的村,都少不了一个好支部、一班好干部。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强化分级分类培训,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鼓励引导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富裕,从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支持,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

培育专业人才。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脱贫地区最缺人才。必须加强乡村发展人才、乡村建设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培养,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抓好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种养大户、“土专家”、“田秀才”、乡村工匠等培育,打造一支懂市场、会经营、善管理、有情怀,自我发展和带动能力强的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持。

提升农民素养。“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农民群众既是乡村振兴的对象,更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必须落实全学段教育帮扶政策,用好“雨露计划”,统筹推进农民培训和农民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育与技术培训协同作用,不断提升农民群众整体素养。强化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培训,加强技术指导和政策支持,支持创业就业、发展产业,提振农民群众精气神。全面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塑造自强自立、勤劳致富的乡村文化,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畅通城乡要素流通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必然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基础在于构建有利于农村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陕西省将不断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合理配置城乡资源,形成要素双向流通的良好格局。

畅通人才流动机制。积极破解偏远农村育不好人才、招不来人才、留不住人才的难题。探索建立县乡村三级干部结对联系在外优秀人才制度,打好“感情牌”“乡情牌”,完善财政、金融、社保等激励机制,招引更多高校毕业生、在外乡贤等返乡创业兴业。继续坚持干部驻村帮扶机制,引导各领域干部人才赴基层一线建功立业。健全学校、医院、国有企业等行业对口帮扶机制,推进更多专业技术人才下沉一线。尽快打通户籍、土地等制约城乡融合的制度堵点,鼓励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畅通资金流通机制。强化资金支持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要保障。进一步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坚持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落实“分年度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要求,持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为乡村“输血”。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为乡村“造血”。进入过渡期以来,陕西省累计投入小额信贷78亿元,支持16.82万户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发展产业。持续完善乡村治理,建设平安乡村、信用农村,营造良好的发展和营商环境,让各类资本放心下乡,安心发展,为乡村“活血”。

畅通资源汇聚机制。探索创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有效路径,破解城市对农村的虹吸效应。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加快清理制约城乡资源要素流通的政策壁垒和制度障碍,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推动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进一步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资产,让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充分流通。榆林市榆阳区赵家峁村推进“三变”改革,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打破传统农业模式制约,聚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村集体资产突破8000万元,村民累计分红480万元。

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基本保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是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推进基础设施互通对接、公共服务互补升级、城乡建设差异共存。

基础设施一体化。经过脱贫攻坚战,脱贫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有了长足进步,但与城镇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必须坚持规划引领,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全域覆盖、层级分明、多规合一的科学规划体系,明确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标准,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厕所革命,推进“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改造老旧供水工程和管网,升级农村光纤宽带,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切实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支持探索“名校+”、城乡教育联盟等形式,持续推进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加快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支持城市二级以上医院在职或退休医师到乡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充实乡村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完善养老助残服务设施,推进“一站式”便民服务,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对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预期日益增长的需求。

乡村风貌特色化。常言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陕西省将加快“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按照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城郊融合类、搬迁撤并类4种类型,分类指导、差异推进,做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避免千篇一律、千村一面。针对沿秦岭、沿黄河、沿渭河、沿汉江不同区域实际,陕西省统筹推进基层党建、基础设施建设和乡风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四沿三建”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创建生态文化型乡村、城乡融合型乡村、践行“两山”理论的绿色有机型乡村等,充分彰显了不同地域的乡村特色。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要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陕西省将发挥县域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有效推动“三产”融合发展、畅通城乡生产要素循环,增强对乡村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切实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共生共融”。

着力建好“四个平台”。建好用好发展平台,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促进脱贫地区加快发展。一是抓好城镇平台建设,推动县城分类发展,构建县城、重点镇、中心村发展体系。二是抓好产业平台建设,发展县域主导产业,培育特色增收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抓好投融资平台建设,强化投融资支持,提升信用评级,扩大投融资规模,解决县域经济发展融资难贷款难问题。四是抓好创新平台建设,强化创新引领,培育新产业、用好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广新品种,开发新产品,不断促进产业提档升级,提升县域经济质量。

着力发展“四个经济”。坚持“一县一策”发展县域经济,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脱贫群众增收,实现共同富裕。一是发展特色经济,发挥县域资源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形成竞争优势。二是发展带农经济,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创新联农带农方式,把脱贫户和小农户镶嵌在产业链上,确保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同步受益。三是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化“三变”改革,盘活农村集体闲置土地、房屋等资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发挥集体经济带动作用。四是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创业创新,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发挥民营经济激活发展活力、促进带动就业作用。着力构建“四个体系”。强化支撑保障体系,优化县域营商环境,提高经济发展承载力,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不断缩小发展差距。一是完善交通体系,加强道路交通、快递物流、冷链运输、农村电商建设,为要素流通、产品运输销售提供有力支撑。二是优化商业体系,加强配套服务、配套体系、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公共品牌创建,创造培育多元融合主体、发展多类型融合业态的良好条件。三是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解决城乡居民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问题,筑牢兜实基本民生底线。四是强化治理体系,加强基层治理,培育优良民风、文明乡风,建设平安、诚信县区,营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社会环境,吸引各类主体在县域投资兴业。

版权所有:榆林市乡村振兴局

电话:0912-3893423  邮箱:tpgjdt412@163.com

办公地址:榆林市高新区长兴路中段113号榆林市乡村振兴局

邮政编码:719054  网站地图  陕ICP备20005600号   陕公网安备 61080202000203号 网站标识码:61080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