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榆林市乡村振兴局网站!

今天是2019年9月26日 星期四 己亥年 八月廿八

本站支持IPv6
所在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本局动态

增强获得感 赢得成就感 树立和践行幸福扶贫工作理念

发布时间:2018-04-09 17:47:00
来源:本站
【字体: 打印

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政治任务,也是顺民意得民心的好事善事。过去的一年,我市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坚持“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采取超常规举措,组织党员干部4.4万人次,投入各级各类扶贫资金64.34亿元,脱贫6.1万人、出列162个村、横山区定边县具备“摘帽”条件,初步实现了“打赢翻身仗”目标。但是,随着脱贫攻坚持续深入,脱贫难度越来越大,深层次问题不断显现,特别是一些干部感到压力大负担重,认为是“苦差事”,消极厌战,疲于应付,被动而为。

新的一年,如何提高站位、明晰思路、创新方法,让干部幸福快乐地抓扶贫转作风,让群众享有更多的获得感,既是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破题之举,也是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必然要求。

一、幸福扶贫是什么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幸福扶贫,就是通过广大扶贫干部的不懈努力,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使贫困群众不断增加获得感,让扶贫干部不断收获成就感,双方共同感到幸福的过程。

(一)幸福扶贫是勤勤恳恳的付出。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群众的幸福就增加几分。落实移民搬迁、危房改造、健康扶贫、教育助学、兜底扶贫等政策,践行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办得都是好事善事。各级干部只有以热情为动力,以担当为己任,以付出为快乐,通过驻村“攻坚”、结对帮扶、送温暖献爱心的点点滴滴,才能换得高质量脱贫成效。

(二)幸福扶贫是实实在在的收获。幸福扶贫的工作理念,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现代版,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具体体现。扶贫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把党的温暖送给贫困群众,让贫困群众自强自立。一方面,扶贫的关键是把各项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让贫困群众充分享受政策红利。另一方面,扶贫重扶志扶智,通过精神扶贫、产业扶贫、“三变”改革等措施,让贫困群众稳定持续脱贫。有了这样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收获,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三)幸福扶贫是公公正正的评判。幸福扶贫,是双方共同收获幸福的过程。老百姓心里有杆秤, 知道你是轻还是重。在具体的扶贫工作中,是否做到了系统谋划、综合施策,是否做到了因村制宜、因户施策,是否做到了友爱互助、共享共富,是检验工作成效的验金石。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群众满意才是真标准。贫困群众的幸福是生产生活的改善,是不断增强的获得感;扶贫干部的幸福是积极的努力和付出,是不断收获的成就感。学会做好“1+1”这道题目,才是理解幸福扶贫的关键。任何一名党员干部,只有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贫困群众的幸福作为自己的幸福,才是最大的幸福。

二、幸福扶贫为什么

开展幸福扶贫,就是要树立“作风硬、脱贫赢”的理念,转变工作作风,调整工作心态,使脱贫攻坚常态化、科学化、规范化、简约化。

(一)要让幸福扶贫成为精准扶贫的金钥匙。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也在精准。如果将扶贫当作负担和包袱,被动敷衍地执行工作任务,“精准”要求就难以实现。中央和省委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就是要确保识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精准的核心是要落实“六个精准”要求,切实做到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例如治病,病治得好不好,要看患者是否康复。只有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找准病因,对症下药,才能收获治病救人的愉悦。如果千篇一律、万人一方,那就是“庸医”。对每个扶贫干部来说,就是要下足“绣花”功夫,用真情、用真心、用真功夫,才能在脱贫攻坚中找到存在感、收获幸福感。

(二)要让幸福扶贫成为提升质量的压舱石。高质量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是中央和省委的最新要求,也是脱贫攻坚的核心要义。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必须遵循“时间服从质量”的脱贫逻辑,夯实基础工作,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把是否真正看到群众的幸福作为脱贫退出的重要标准,才能防止脱贫后返贫、为稳定脱贫提供保证;切实花大力气,补齐脱贫攻坚各项短板;做到精准发力,彻底改变“大水漫灌”、撒胡椒面现象;克服冒进心态,杜绝出现假脱贫、数字脱贫问题。只有用“钉钉子”精神打好脱贫攻坚战,才能进一步提高脱贫质量和水平。

(三)要让幸福扶贫成为转变作风的催化剂。决胜脱贫攻坚,作风至为关键。如果干部作风不适应新形势,脱贫攻坚工作就会陷入被动,甚至下滑和倒退。作风既来自干部内在的潜能和动力,也来自各级党委、政府外在压力推力。既要强化对作风的顶层设计,“划出”底线要求,倒逼广大帮扶干部提振精神,又要强化责任意识,催生扎实作风,引导和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也要完善督查考核问责机制,树立“一盘棋”思想,付出全身心努力。这就要求各级要让强化作风“他律”措施与“内在”因素共同发力,营造幸福扶贫的文化氛围,让各级干部尽快调整心态、转变工作作风,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幸福,体会群众的幸福,变被动为主动、从“要我做”变“我要做”,为脱贫攻坚奠定坚实作风基础,实现要由“打赢脱贫攻坚战”向“打好脱贫攻坚战”转变。

三、幸福扶贫怎么干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践行幸福扶贫的工作理念,前提是认识,核心是作风,关键是实干。市委书记戴征社在讲话中指出,要以脱贫攻坚统揽贫困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脱贫攻坚转变干部作风。目前,我市仍有17.05万贫困人口、568个贫困村、8个贫困县。面对不断深入的脱贫攻坚形势,全市各级扶贫干部要切实调整工作心态、转变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方法。

(一)工作措施要实打实。市县扶贫政策顶层设计要体现实际,基层帮扶政策落实要体现到实处,帮扶成果要体现实效。从中省督查考核反馈情况看,各级在工作中程度不同地存在“虚、软、浮、慢”等问题。要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克服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把改革创新、真抓实干作为脱贫攻坚的主业;克服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把调查研究、攻坚克难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责;克服搞华而不实、毫不实用的花拳绣腿,切实把群众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幸福指数的提升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旨。比如:在危房改造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群众的生活便利和居住安全,切不可刷刷墙、涂涂色,看着好看而不实用;在就业脱贫的过程中,要以实际解决多少贫困群众就业、掌握多少技能、增加多少收入为标准,切不可以发出多少传单、举办多少培训班和招聘会为亮点;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要以符合群众实际、长效增加收入为决策依据,切不可盲目创新大上规模;在健康扶贫的过程中,要看群众是否真正享受了扶贫政策,切不可“有卫生室没大夫、有人就医没人管”;在整村推进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方便群众的生产生活,切不可搞几块石头、刷几条标语,堆景观、搞盆景。当务之急要立足实际,转变错误的政绩观,拿出实打实的措施,因地制宜落实“八个一批”,精准落实到贫困户,把精力用在办实事上、把资金用在刀刃上,让贫困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二)制定政策要点对点。各级要多在选择发展产业、发挥资金效益、强化政策保障、统领发展全局上下功夫。要深入调研、对症下药,聚焦增收致富弱点。梳理出贫困村产业发展、村情矛盾、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的短板,总结出贫困群众致贫原因、发展意愿和帮扶措施,做到有的放矢。要转变观念、改革创新,建构新的发展支点。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用好用活扶贫政策,创新扶贫车间、扶贫工厂、扶贫大棚等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的带动机制,让贫困群众就地转移就业、就地增加收入。引进产业基金、金融贷款、购买第三方服务等社会扶贫力量,做到多措并举。要细化政策、紧贴实际,对准群众关注焦点。在健康扶贫上多问群众是否便利,在危房改造、移民搬迁上多问群众是否负债,在产业扶持上多问群众是否“对味儿”,做到“众口难调调众口”。 要针对实际、强化引导,突破精神扶贫难点。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实行政策引导、教育引导、典型引导,建好用好村规民约,引导贫困群众发展一个好的产业、选择一个好的职业,增强“造血能力”,从注重外部帮扶向注重外部帮扶与激发内生动力并重转变。

(三)精准帮扶要手把手。要通过整合调整,使“四支队伍”和帮扶干部整体能力素质得到明显提升。要从选准驻村队伍入手。在选派帮扶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包村干部的过程中,坚持因村派人,把熟悉党群工作的干部派到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战斗力不强的贫困村,把熟悉经济工作的干部派到产业基础薄弱、集体经济脆弱的贫困村,把熟悉社会工作的干部派到矛盾纠纷突出、社会发育滞后的贫困村,防止造成“拉郎配”。要从科学合理分工着手。明确好第一书记、工作队员、包村干部、帮扶干部的具体职责,做到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防止乱成“一锅粥”。要从拿出精准方案动手。针对不同的贫困群众,要理清致贫原因,拿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帮扶措施,做到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拿下“硬骨头”,防止形成“一刀切”。

(四)解决难题要硬碰硬。当前脱贫攻坚暴露出的问题不少,有认识方面的、政策方面的、责任方面的、落实方面的,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在干部身上,主要表现在理解政策不准、落实政策不力;在贫困群众身上,主要表现为“等靠要”思想严重、内生动力不足;在发展环境上,主要表现为缺乏发展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考验的是干部的能力素质。要组织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省脱贫攻坚新部署新要求,增强“硬扛”劲头,敢于直面难题,善于破解难题;引导干部学深学透扶贫政策,树牢“硬干”意志,言必行、行必果,保证落地有声;激励干部深化改革创新,弘扬“硬闯”精神,靠改革破瓶颈、补短板、强弱项。

(五)干群关系要心连心。脱贫攻坚,关键在作风,归根结底是为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夯实党的群众基础。要用心。重点是解放群众思想,经常主动入户,了解致贫原因,宣传各项政策,落实致富措施。要用情。带着感情真扶贫,设立县区“下乡扶贫日”,和群众做朋友,深层次了解群众需求,建立贫困群众问题台账,采取销号解决的办法,建立马上就办、特事特办的工作体制,出实招、办实事、解难题,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把脉开方”。要用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注重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更要引导贫困群众练好“内功”,将“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物质扶贫与精神关爱有机结合,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在脱贫攻坚中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干群血肉联系。

(六)识别退出要真较真。2017年底,国家审计署组织专门力量对全国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专项审计,发现假冒贫困户达10万多户之多。这种情况,在我市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各级干部要坚持客观公正,严把“一收入两不愁三保障”的识别标准,把真正贫困的群众识别出来,对恶意违规操作造成的冒领扶贫资金现象,要严肃查处,绝不姑息,防止群众形成“搭顺风车”的病态心理;坚持实事求是,利用中、省扶贫信息数据平台动态调整,按照请示报备的原则,坚决剔除不符合条件的假贫困户,防止滥竽充数、蒙混过关;坚持思想教育,引导群众正确看待精准扶贫,化解群众矛盾,防止造成大规模信访现象;坚持退出标准,认真掌握五项退出条件,尽快补齐退出短板,做到真脱贫,防止贫困群众“被脱贫”。

(七)关爱干部要面对面。目前,基层扶贫干部面临的工作压力较大,各级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要以“三项机制”为政策依据,更加注重对基层扶贫干部的人性化关怀。要面对面教育引导。对待工作,该检查的必须检查,但不能对干部过于苛察;该认真的必须认真,但不能对干部过于较真。对干部取得的成绩,要不吝惜表扬,多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学习。对干部在工作中出现的错误,要多给予正面引导,鼓励干部勇于改正错误、攻坚克难。同时,要多调查研究、举一反三,分清是干部身上存在的是个别问题还是普遍问题,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要面对面鼓励激励。对成绩突出、群众认可的干部,按有关规定给予表彰,符合条件的,列为后备干部,优先选拔使用。安排好扶贫干部的工作经费,解决好交通、伙食、保险、通信等各项补助。要面对面谈话交流。经常了解干部的思想动态,引导干部正确处理好工作和家庭、加班和休息的关系,正确看待付出与回报、表扬和批评,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要面对面批评问责。对弄虚作假、失职失责的扶贫干部,要敢于批评、及时召回、严肃问责,切实让基层扶贫干部感受到组织的温暖与工作的压力同在。

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当中有这样一段话:“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全市广大扶贫干部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付出,真真切切地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才能赢得实实在在的成就感,才能与贫困群众共同收获沉甸甸的幸福。

作者 榆林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榆林市扶贫开发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  王志强



版权所有:榆林市乡村振兴局

电话:0912-3893423  邮箱:tpgjdt412@163.com

办公地址:榆林市高新区长兴路中段113号榆林市乡村振兴局

邮政编码:719054  网站地图  陕ICP备20005600号   陕公网安备 61080202000203号 网站标识码:61080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