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榆林市乡村振兴局网站!

今天是2019年9月26日 星期四 己亥年 八月廿八

本站支持IPv6
所在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本局动态

精准扶贫,我们一起幸福 ——榆林市第二届“幸福扶贫·光荣脱贫”讲故事比赛决赛演讲摘登(一)

发布时间:2019-08-27 10:16:00
来源:榆林网
【字体: 打印

编者按:8月22日,榆林市第二届“幸福扶贫·光荣脱贫”讲故事比赛决赛拉开帷幕。经过县市区初赛、市级复赛选拔,最终幸福扶贫组、光荣脱贫组两组共12名选手进入决赛。决赛现场,选手们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和扶贫工作所见所闻,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鲜活真实的事例,从不同角度讲述了精准扶贫、脱贫工作中的生动故事。本报摘要刊发故事的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你的笑容我的幸福

米脂县教育和体育局扶贫干部 杜焱

6

我是一名扶贫干部。作为一名农家子弟,经历过太多的艰苦岁月,坦率地讲,对于农村,我想到的更多的可能是逃离,而不是幸福。

抱着这种抵触的心理,我走进了以前从未涉足的姬寨村,也第一次见到了我故事的主人公:姬文兰老人。映入眼帘的一幕,让我至今难以忘怀。残败的院落,破旧的窑洞,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和老人细谈,才了解了他家更多的不幸,老伴意外致残瘫痪在床,孙女莫名失踪,儿媳伤心过度精神失常,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之下,儿媳、儿子先后去世,抛下一个体弱多病的孙子……一家人,相依为命,艰难度日。

老人慢慢地诉说着,泪水从他那饱经岁月磨难的眼框中溢出,她的每一句哭诉,就像一根根针扎在我的心上,让我心痛不已。进村时的抵触、起初准备应付的心理,在此时已全部崩溃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使命感,一种要帮她与不幸命运和窘迫处境抗争的豪情。

此后的日子里,我经常到她家走访慰问,详细了解老人和她家庭的生活情况,主动和镇、村干部讨论协商,认真制定帮扶计划,多方为老人解决生活上的困难。针对老人居住条件非常差的情况,我们将老人列为移民搬迁户;针对孩子患病,医疗费用巨大的情况,我们积极争取协调,为孩子办理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大病救助等;针对老人和孩子生活十分困难的情况,我们为他们全家申请办理了低保,解决了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

“一枝一叶总关情”。我清楚地记得,前年腊月的一天,我和镇村干部带着米面油等慰问品去看望他们。老人激动地握着我的手,眼泪汪汪地说:“还是共产党好!在最困难的时候来帮助我们!我到死也忘不了你们的好……”

“世界上有两件有价值的事:一是自己幸福地生活,二是努力使更多人幸福地生活。”我想说:老人的感动,让我体会到了幸福。于是,我在扶贫日志中写下这样一句话:精准扶贫,我们一起幸福!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米脂县印斗镇惠家沟村大学生村官 刘佳

4

有人这样形容大学生村官——“走出大学校园,步入农家小院,不懂农业生产,不知干部咋当,只知小米饭香。”而我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2016年11月17日,我第一次去贫困户杜修东的家,一进家门就看见一个妇女蓬头散发、手舞足蹈,这就是杜修东的妻子,患有严重的精神病。他的家是土坯房,厨房里是黑乎乎的锅灶,炕上摊着黑乎乎的被褥,家徒四壁。唯一的女儿也穿着单薄的衣服,缩在角落里怯生生地看着我。“我能帮你做什么?”我问他,而他却说:“我就这么个情况,你一个女娃娃家能怎么帮,还能指望你干啥!”

听完这话我心里不是个滋味,离开时已经是晚上,错过末班车的我独自走在回村委会的路上,此时,无助、委屈、心酸的眼泪忍不住往下流,但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让杜修东的生活好起来。

第二天,我召集“三委”商议帮助杜修东的办法,决定改善他们家庭居住条件,申请一家三口的低保,并为孩子申请了每年1000元的助学金。一周后,我带着自己的旧衣服和新买的作业本来到杜修东家,并叮嘱他:“你可是家里的顶梁柱啊,要有生活的信心,更要有脱贫的志气。如果你倒下了,这个家就真的完了,真的没有希望了。”杜修东久久说不出话,临走时,他一连对我说了六个“谢谢”。

打那以后,我成了他们家的常客,先后实施易地搬迁让他家住进了新房,利用扶贫资金发展养牛产业。2017年年底杜修东卖了三头牛,收入近两万块钱,人均纯收入超过了贫困线标准,光荣脱贫!今年杜修东新建了牛舍一座,存栏7头,他还积极动员周围的贫困户发展产业,将养殖经验悉数传授,让他们真正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幸福的日子。

今年是我在惠家沟村服务的第三个年头。如今的惠家沟村收入稳定,千头肉牛养殖场初具规模。全村50户贫困户118人都能顺利脱贫!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而我想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热泪,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我愿把特别的爱送给特别的你,我的乡亲们,我为之热爱的乡村事业!

你脱贫 我幸福

子洲县统计局驻砖庙镇彭家河村原第一书记 杨婷

7

“国良,家里一切都好!昨晚我又听到妈的哭泣声了,我知道她想你,我也想你!孩子睡觉前还追着我问,妈妈,爸爸去哪了?他怎么不回来看我?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她。国良,你走了,带走了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这是一封永远无法投递的家书。

2016年,李芳芳的丈夫因发生车祸不幸去世,原本美好的生活瞬间变得支离破碎、举步维艰,生活的重担全都落在了李芳芳的身上。

记得第一次走进子洲县砖庙镇彭家河村李芳芳家,她和婆婆在地里干活没有在家,破败的院落里,一个头发乱蓬蓬,像个小泥人的小女孩,坐在凳子上啃着馒头。我走到灶台前,掀开锅盖一看,里面有蒸熟的米饭混合着几块土豆。小女孩说:“这是早上吃剩下的,阿姨,我吃饱了!我自己会生火!”我瞬间鼻子发酸,从包里掏出糖给她,并询问了一些情况。“阿姨,你下次还来我家吗?你带来的糖太好吃了!”看着这个一脸稚气,和自己女儿年纪相仿的孩子,我再也抑制不住眼眶的泪水,背过身子偷偷将眼泪擦拭:“阿姨一定会再来,给你送糖吃。”

为了更好地帮助她们,我一有时间就去李芳芳家,时刻关注她家的生活情况,为她讲解扶贫政策,帮助她规划以后的生活。为了让孩子在县城继续读书,我在县城帮李芳芳联系了一份酒店保洁员的工作,又鼓励她参加烹饪技能培训,帮助她向政府申请了产业扶贫项目,买了一辆小三轮。现在,李芳芳有了自己的小摊点,做起了小生意,收入渐渐增多,对生活重新树立起了信心,2018年李芳芳家庭顺利脱贫了。

一年多以来,彭家河村82户贫困户都有了自己的产业,收入增加了,“两不愁三保障”解决了,村委会办公环境也焕然一新,还新建了卫生室,通上了水泥路,接上了自来水,搞起了集体经济。

一路走来,我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想了许多,也做了许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觉得这就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快乐,也是幸福之所在!

命运以痛吻我 我却报之以歌

定边县白湾子镇政府干部 刘海东

3

“命运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泰戈尔

我跟大家分享的故事主人公名叫高广,家住白湾子镇姚台村,从2009年到2012年三年之间,高广接连遭遇两次车祸,浑身多处重伤,先后做过五次手术,到现在,腿里还打着几处钢板,钉着十几根钢钉,心脏里还装着支架。今年的一场事故,又让他的左手也少了三根手指、半只手掌。

高广是家里的顶梁柱,他的倒下,让家庭陷入了困境。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后,他一家被识别成了贫困户,帮扶干部们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这一家人重新站起来!

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高广家里成功申报了家庭农场,养牛规模不断扩大;小儿子则在帮扶干部的鼓励支持下去学习了理发技术,在县城里拥有了自己的理发店。高广的眼睛里开始闪烁起了希望的光芒。

故事讲到这里,原本就应该结束了,可命运就像是盯上了这家人一般,生活每每稍有起色,便又被重重摔到谷底。今年4月30日,高广跟妻子在地里种玉米时,意外被别人家的作业机械卷入,妻子的右手自小臂以下全部截肢,自己的左手也只剩半只手掌和两根手指。

前些天我去看望他们,高广沙哑着嗓子告诉我:“昨天刚谈好了赔偿,刚够医药费。对方家庭情况也不好,我们家已经这样了,我实在不想看着另一个家庭也垮掉。”“那牛还养吗?”我小心翼翼地问。“养!为什么不养?”他的回答斩钉截铁,“不仅要自己养,我最近帮着村里另外两户人也在养。别说我现在只有一只手,别人花一个小时能干好的事,我高广哪怕就是用上十个小时、一天,也照样要干好!”高广的回答让我心潮澎湃,命运又一次的重击非但没能将他打垮,反而让他的脊梁挺得更直!

我相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同志们的努力之下,我们一定能够点燃每一个贫困群众希望的火种!书写出一部脱贫攻坚的伟大史诗!

爱与责任

定边县教育和体育局扶贫干部 李凌吉

2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让贫困学生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教育工作者们积极投身到了这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中,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店子坪村位于定边县城70公里外的大山深处,2015年,县教育局干部龚慧同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按照组织安排,在这里担任了第一书记。几年来,他跑遍了所有的农户,争资金争项目,四处奔走,舍小家为大家,把一条扶贫的“艰辛路”,变成了群众的“幸福路”。龚慧是幸福的,店子坪村的百姓是幸福的。

2017年秋天,定边县第六中学訾怀旭校长见到了他的帮扶对象:王彦文。这个孩子性格自卑内向,她的家中有五口人,父母农闲时打短工维持生计,生活非常困难。懂事的王彦文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想要放弃学业。訾校长得知情况,多次家访,与孩子多次交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学习上细心辅导,在生活上关心帮助,最终,王彦文顺利完成了学业。訾校长是幸福的,王彦文一家人是幸福的。

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我的主战场在学校、在课堂。回顾我的帮扶之路,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迹,但那平凡的点点滴滴都已经成为我生命中宝贵的财富。我也是幸福的!

上学期,学生张锦英成绩很不理想,产生了辍学的念头。家访时,我给学生和在家的爷爷介绍了从学前到大学的全程精准资助,义务教育贫困家庭营养餐改善计划,全体科任老师的精心帮扶,控辍保学“七长”制的保障。爷爷拍着腿说:“就是呢么,你看现在这条件多好,锦英,你可要听老师的话,要好好念书啊!”

“义务教育就是一个也不能少”,这既是我们的工作目标,也是我们的工作底线。

我还记得帮扶的学生刘星宇、高沛存毕业离校时向我告别,他们说:“李老师,我们走呀,我们以后来看你。”那一刻是我最难受的时刻,也是我最幸福的时刻。那时我也感受到了,龚慧、訾校长的幸福原来是这样美好的滋味。那时我才明白,原来这幸福来自于爱,来自于一份责任!

扶贫路上无难事 一枝一叶总关情

榆阳区朝阳路街道办事处干部 高瑞华

5

我讲述的是榆阳区朝阳办优秀扶贫干部赵小忠的故事。

“房”的故事——童维利,男,特困供养户,今年58岁,自身患有双向情感障碍症。赵小忠说:“第一次去童维利家时被惊呆了:窑洞外有裂缝,门窗破旧不堪,屋内漆黑一片,进到屋内只见有一个老旧的柜子,一张隐约还能看到散布着零星漆皮的桌子和几把凳子,没有一点现代人居住的生活气息。”

看到这样的生活情景,赵小忠心痛了,着急了。他立即组织村干部和老人的监护人共同协调解决老人的住房问题,方案有了,可始终无法改变老人念旧的情怀,他执意要住自己的老房子。为了满足老人这个心愿,赵小忠决定为童维利实施人居环境改善项目,他主动帮助联系施工队,帮忙采购原材料,协调各项事宜,经过半个多月的紧张施工,旧貌换新颜,老人如愿住进崭新的窑洞,看到他的笑容,赵小忠觉得所有的忙碌都是值得的。

“病”的故事——韦永华,男,低保贫困户,78岁,退役军人,在部队期间受过伤,听力三级残疾,肢体三级残疾,患有长期慢性病,配偶陈玉芳也患有长期慢性病,子女均在外地打工且生活条件一般,属因残致贫。

有一次正在开会,韦永华给赵小忠打电话,刚接通就听到韦永华焦急的声音:“喂,小赵吗?我妻子不小心摔了一跤,现在疼得动弹不得,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赵小忠立刻与村委会取得联系,拨打了120,自己也第一时间开车赶往韦永华家,在医院,他帮助办理相关手续,安抚老人的情绪。经过检查,陈玉芳属于脚部轻微骨折。其间,赵小忠隔三差五去探望老人,为老人买补品,还帮助办理医保报销,韦永华老人说:“看到小赵忙前忙后比自己的孩子都尽心,谢谢,太谢谢了。”这是一份用责任融入的真情,收获的不仅是温饱,还有浓浓的温暖与爱。

“牛”的故事——赵开梅,女,低保贫困户,患有慢性病,属于弱劳动力。因给丈夫看病欠下不少债。其子郑永飞,24岁,中专毕业。

赵小忠利用其儿子具有发展养殖业的条件的情况,积极与扶贫办联系,争取小额贷款5万元给郑永飞进行养殖创业发展,由最初的3头牛发展为现在的10头牛,逐步增加了家庭收入,还清了部分欠款。郑永飞感激地说:“您时时处处为我们着想,我一定多干活,争取早日脱贫,和我母亲好好生活。”

这只是我与大家分享的几个小故事,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始终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训,扎根基层,甘于奉献,不放弃、不抛弃每一个贫困户。以平凡之我、平凡之事,在扶贫路上播撒青春,勇敢前行。

本版文稿由本报记者魏丽娟整理,照片由高波、贺智利提供

版权所有:榆林市乡村振兴局

电话:0912-3893423  邮箱:tpgjdt412@163.com

办公地址:榆林市高新区长兴路中段113号榆林市乡村振兴局

邮政编码:719054  网站地图  陕ICP备20005600号   陕公网安备 61080202000203号 网站标识码:61080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