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榆林市乡村振兴局网站!

今天是2019年9月26日 星期四 己亥年 八月廿八

本站支持IPv6
所在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基层动态

以干部“辛苦指数”换群众“幸福指数”

发布时间:2016-03-07 00:00:00
来源:榆林日报
【字体: 打印

                                             

                                                                                     薛桂林帮助枣农打包红枣准备外邮。 韦江江摄

     □本报通讯员 韦江江

    翻看精准扶贫资料,吴堡县岔上镇镇长王彦龙常常感到“压力山大,责任重大”。精准扶贫工作展开以来,岔上镇领导班子成员和88名干部全部包扶贫困户。他们弘扬奉献精神,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决把好事做实。

    “有压力就有工作动力。”王彦龙说,“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幸福指数’,这就是扶贫的要义。”

    据了解,2015年以来,该镇已完成兜底扶贫88户171人,教育扶贫25户70人,产业扶贫236户675人。

    1、干部用微信帮枣农卖红枣

    在县邮政大楼的发货大院,岔上镇宋家条村包村干部薛桂林正从车上一箱一箱地把提前包装好的红枣搬进发货大厅,并逐箱对箱体进行检查,确保红枣安全发至内蒙古、广东、福建等地。

    2015年,岔上镇红枣喜获丰收,产量高达10万吨,创历年最高,但每斤不到一块钱的价格让村民们望枣兴叹。家住宋家条村的薛保旺无奈地说:“今年上好的枣一斤才能卖到八毛到一块钱,中等枣一斤还卖不到五毛钱,都不够收枣的辛苦钱。”

    “能不能试着把枣推到微信上去,或许能找出一条销售红枣的新途径。”薛桂林敢想敢做,她利用手机微信平台将困难群众家的红枣以照片的形式发到朋友圈里,帮助困难群众寻找销售红枣的出路。

    “这样行吗?会有人买吗?”曾有人提出这样的质疑,但薛桂林从来没有灰心过。

    为了能找到买家,薛桂林联系了他所有的同学、朋友和同事,恳请大家将销售红枣的信息转发出去寻找客源,她也经常利用下班时间或者晚上在电脑上通过淘宝网联系客户。有朋友跟她开玩笑说,又不是给你家卖枣,何必这么上劲。薛桂林回答:“枣虽然不是我家的,但是每一户困难群众就跟我的亲人一样,帮助他们脱贫是我们每一位镇村干部应该做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薛桂林成功帮助宋家条村村民薛保旺以每斤2元的价钱卖出了300斤红枣,收到了第一个帮助困难群众卖红枣的600元微信转款。当薛保旺从薛桂林那里接到600元钱时高兴地说:“真的太感谢你了,没想到红枣在手机微信上能卖到这么好的价钱。”

    如今,薛桂林还在网上办了一个“陕北老薛家”淘宝网店扩大销售渠道,大家对红枣销路也充满了希望。截至目前,全镇干部利用微信、淘宝网等互联网销售平台帮助贫困户销售红枣30吨,收入10余万元。

    2、对困难群众红枣改造进行补贴

    岔上镇是吴堡县红枣产量最大的一个乡镇,村民经济来源基本以红枣为主。但近年来由于受天气灾害影响,枣农队伍萎缩,枣农种枣积极性下降,全镇80%的枣园处于粗放式管理,导致红枣质量不达标,残次品较多。

    “如何让群众不丢掉自己的主导产业?如何才能提高红枣的产量和品质?”岔上镇党委、政府的负责人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在鼓励群众提高对红枣技术培育、提质增效上下工夫。”

    “对!从土肥水管理、复壮修剪、病虫害防治方面实施红枣低产园改造。”

    说干就干,为了鼓励困难群众壮大红枣产业,增加收入,岔上镇规定,困难群众新建红枣示范园,成活率达到85%以上的每亩补贴300元,普通低产园改造每亩补贴150元的投工及苗木费用。

    经过镇领导、包村干部先后十多次深入宣传走访,全镇组织动员贫困户21户51人,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对全村长势及地理位置较好的400多亩坡地枣园进行整地,整地采用鱼鳞坑方式进行,对梯田枣园加修0.2米宽的保水塄,增加枣园地面蓄水的能力及土壤的养分含量,改善土壤性状。同时,镇政府还利用冬夏两季,聘请有关方面专家,组织枣农进行枣树修剪实地培训。

    “通过红枣低产园改造,能有效提高红枣的产量及质量,提高特大枣在总产量中所占的比例,使红枣达到增产增收,帮助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副镇长王娜说。

    3、帮助贫困户成立合作社

    樊家圪坨村村民樊喜周今年已经50岁了,由于常年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还要照顾80多岁的老母亲,只能留在村里干些杂活维持生计。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网上看到了种植蘑菇也可以用本地的枣木、玉米芯进行培育,而村里的这些东西全部被群众丢弃了。发现商机后,樊喜周就开始默默行动。

    经过调查,樊喜周发现全县从事食用菌种植的人很少,日生产不到100斤,而每日市场销售食用菌却达500余斤,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随后,樊喜周去了安徽合肥六安市食用菌培育学校进行学习。

    但学成归来后,资金和场地却成了樊喜周培育蘑菇的“拦路虎”。

    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引导下,岔上镇鼓励樊喜周和另外一名贫困户樊来成合伙成立了樊家圪坨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并给予每人5000元的扶持资金,免费提供原村委会十孔窑洞约400平方米用作生产场地,还介绍8名贫困群众到合作社帮忙装袋、接种,共同发展。

    为了进一步扩大规模,带动贫困户脱贫,镇政府还为合作社送了一台价值3000多元的大型木料粉碎机。

    “菌棒需要木料,咱们这的枣木和玉米芯最好。”王彦龙说,“一年菌棒大约需要枣木、玉米芯50万斤,按一斤两毛五的收购价格计算,可为村民增加收入12.5万元。现在村民们都不舍得烧了,柴草也是钱。”

    如今,樊家圪坨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培育食用菌棒1.5万个,年产量10万斤,年产值30万元,纯利润10万元。好几户贫困户想加入樊喜周的合作社。

    樊喜周说:“没有政府的帮忙和指导,我们的合作社根本就建不起来。”

    接下来,樊喜周计划再扩大规模,新培育鸡腿菇、金针菇、香菇、木耳等菌棒1.5万个,带动村里有意向的十来户困难群众加入合作社,由合作社负责向贫困户提供原材料、农药及技术指导。

版权所有:榆林市乡村振兴局

电话:0912-3893423  邮箱:tpgjdt412@163.com

办公地址:榆林市高新区长兴路中段113号榆林市乡村振兴局

邮政编码:719054  网站地图  陕ICP备20005600号   陕公网安备 61080202000203号 网站标识码:61080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