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榆林市乡村振兴局网站!

今天是2019年9月26日 星期四 己亥年 八月廿八

本站支持IPv6
所在位置: 首页>>巩固成果>>行业帮扶

【产业脱贫】聚焦贫困村 扎实推进产业扶贫

发布时间:2017-09-12 09:53:00
来源:本站
【字体: 打印

产业扶贫是贫困村摆脱贫困的根本途径和现实选择,是增强贫困村造血能力的最有效手段。

一、贫困村贫穷的主要原因

一是农业产业结构没有调顺,高效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没有形成,产业竞争力不强,效益不佳。二是农村“两委”班子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能力不强。据我们调研了解到的情况是,凡是“两委”班子在群众中有威信、班子成员精诚团结,而且能担当、有思路、行动力强,扶贫工作开展的就好。否则,脱贫攻坚进展就缓慢。三是农村合作经营组织建设薄弱,合作经济组织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当前,农村在合作经营方面是最薄弱的。可以说 “分的彻底,统的不够,该统的没有统起来”,结果产业规模小、产销脱节、好产品卖不上好价钱。在种植、养殖生产过程中,适合于分户进行,但在农产品品牌建设、包装加工、市场对接、产品营销、技术服务等环节必须“统”在一起。四是缺少能人引领,人才匮乏,技术管理服务滞后。目前农村老龄化严重,50岁以上的农民已经占主体,缺少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综合性人才,更缺少能人的引领带动。在村农民想搞现代种养业,因缺思路、缺技术、缺资金,导致望而却步,只能年复一年的在传统农业上求生存。五是生产性基础设施薄弱,突出的表现为山区小型水利设施缺位、坡地多梯田少、防灾减灾能力差。

二、 产业扶贫工作思路

立足贫困村资源禀赋,扬长辟短,理清发展思路,坚持脱贫攻坚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相结合、脱贫攻坚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按照“科学规划、整村推进,多措并举、精准施策,远抓果业、近抓粮畜,种养结合、三产相融,绿色发展、品牌提升,合作经营、共同致富”的工作思路,制定发展规划,确立发展目标和路线图。

三、产业扶贫要坚持“一三五”的要求

产业扶贫不仅仅是脱贫攻坚自身问题,更关乎到“三农”发展和经济社会大局,是一项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工作,也是最繁重、最难完成的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按照“135”要求,更加科学、协调、系统地布好局、定好位、推动发展。

首先,要坚定一个信念。正确的政绩观,首先要有正确的信念做支撑。这个信念,就是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产业发展不是朝夕之功,产业脱贫更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不要急于求成,不能急功近利,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要有足够的发展定力,始终不忘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初心,始终不忘抓产业的目的是促脱贫,一步一个脚印、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扎扎实实推进。

其次,要遵循三个规律。一是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农业产业有自身的独特性规律性,哪些区域是优生区,哪些是适宜区,还有哪些是非适生区,一定要有相对明确的界定,紧紧围绕当地产业整体发展,选准定好扶贫产业。二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自始至终都要以市场为导向,盯紧市场的导航仪,校准供需的平衡器,遵循市场规律,契合市场需求,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融入到产业扶贫当中,绝不盲目跟风、贪大求洋、一哄而上,市场需要什么发展什么,做到适销对路、供需匹配。三是遵循自然规律,农业生产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要把着眼点放在自然资源禀赋上,综合考虑光热水土条件,充分考量环境承载能力,培育优质高效、可持续的扶贫产业。

再次,要处理好五个关系。一是产业扶贫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发展产业是手段,实现脱贫才是目的。不是简单地为抓产业而抓产业,也不是单纯地为了培育经营主体,最为核心、最为关键的是把贫困户吸附到经营主体周围、嵌入到产业链条当中,切实让产业发展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根本依托。二是长线产业与短线产业的关系,既要打好攻坚战、完成短期增收目标,更要打好持久战、巩固长期脱贫成果,统筹规划、精准布局短平快产业和长线受益产业,筑牢产业扶贫的根基。三是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的关系,财政资金是引导,重点要在“融合、撬动”上作文章,拉动更多金融、社会资本投身产业扶贫。四是政府引导与市场导向的关系,厘清政策与市场的作用边界,推行“政府主导、贫困户主体、经营主体带动”,不包办代替,不越俎代庖,降低贫困户直接进入市场的风险。五是政策帮扶与自身发展的关系,坚持贫困群众主体地位,实现政策帮扶与扶智扶志有效结合,引导贫困人口依。

四、产业扶贫要科学建立项目库

推进产业扶贫要有明确的抓手,这个抓手就是依托项目,当前的重点是尽快建立产业扶贫项目库。我们要推行“把思路培育成典型,把典型提炼成模式,把模式规范成项目,把项目落实为方案,以方案推进项目实施”的有效路径,大家既要结合工作职能,帮助县区建立产业扶贫项目库,更要依托包县包乡驻村这个通道,指导完善产业扶贫项目库。

(一)找准产业定位确立项目。实施产业扶贫项目,要本着“因地制宜,长短结合,一村一品”的定位,按照有特色、有基础、有主体、有效益、有市场的“五有”要求,把眼光放宽到涉及产业扶贫的所有行业,融种养、林产、水产、光伏、旅游为一体,特别是在布局上充分考虑产业聚集度,在规模上形成一定的商品量,防止零敲碎打、过度分散,防止仅仅围绕贫困户制定产业项目。

(二)围绕全产业开发设置项目。要改变以往只重视抓生产、抓单一环节的项目设置方式,坚持“系统化思维、全产业开发、产加销一体”,使项目设置更多地覆盖到农产品加工、新型物流业态培植、产品营销与市场开拓,通过“反弹琵琶”的倒逼机制,推动贫困地区产品产得出来、卖得出去、卖上好价钱。需要强调的是,在贫困户相对集中、贫困量大、具备条件的贫困地区,重点扶持农业扶贫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园、电商物流园“三类园区”建设项目,走一体化发展、产业化推进、三产融合互动的路子。

(三)贴合贫困户发展意愿制定项目。定项目是为了促产业,抓产业是为了促脱贫,脱贫的主体是贫困户,产业项目要让贫困户参与进来。大家在编制或指导县区乡镇村编制项目时,一定要吃透摸准下情,结合贫困地区发展实际,把农民发展意愿作为主要依据,让贫困户自愿参与、主动参与、积极参与,防止主观臆断,防止拍脑袋,杜绝产业项目与贫困户意愿“两张皮”。各县区产业脱贫办公室要指导督促各乡镇村尽快建立项目库,设立不同领域、不同环节、不同规格的产业扶贫项目,及时将产业扶贫项目库向省、市产业脱贫办公室备案,做到有备无患、主动作为。

(四)重点项目或产业

1. 强基础补短板。近年来,市县集中大量的财力、物力,投入到贫困村的道路、安全饮水、安全住房、生活用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上。可以说,生活性基础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贫困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但是,对于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受财力的限制,依然很薄弱,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新瓶颈。就全市而言,绝大多数贫困村属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共同特点是干旱少雨、坡耕地多。缺水和耕地质量不高就是产业脱贫的最大短板。强基础就要从补短板开始,强基础强什么?首先要解决水的问题,要按照“保护水源、蓄积雨水、减少径流、保住地墒”的原则,在有水源的地方,引水上山、在水泥路旁多建集雨场窖,发展以滴灌为主的节水灌溉。我们知道,以色列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但以色列的农业也是世界上最发达的,他们靠的就是节水灌溉。其次要加大25°以下坡改梯力度,提高耕地质量标准,推广以地膜覆盖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2016年,靖边五里湾办事处在苏家湾村新修的梯田上,试种了100亩地膜谷子,平均亩产894斤,扣除成本500元,每亩纯收入2450元。现在推广的是覆膜沟播技术,属于第二代,能把5毫米的无效降水利用起来。

2.山地苹果。榆林南部县区和横山、靖边的南部是全国苹果优生区,是未来陕西苹果北扩的重点区域。这些区域发展山地苹果优势突出,具有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昼夜温差大等特点。“优势在山坡、致富靠苹果”。未来10年,陕西有400万亩苹果园进入衰退期,要更新换代。这为我们发展山地苹果腾出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最近,市委市政府决定,每年市财政投入1亿元,每亩补贴1000元,年新增10万亩山地苹果。我们要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机遇,应将苹果作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在栽植上。要严格执行“七个一”技术标准,即选一株大苗、挖一个大坑、上一筐有机肥、追一碗化肥、铺一张膜、浇一桶水、扶一个杆。覆膜是关键,是确保成活和长的好的最核心技术。在幼圆管理上。要做到“一年栽植保成活、二年三年扶中杆、四年拉枝促成花、五年疏花套袋结好果”。在挂果果园管理上。要推广巧施肥、无公害等关键技术,增施以羊粪、牛粪为主的优质有机肥,实行套种豆科绿肥和油菜,多用沼液和沼渣。积极开展苹果绿色、有机认证,全面推广粘虫板、诱光灯、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加大防雹网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3.养殖业。畜牧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然型、粗放化、优质低效阶段;第二个阶段是速生型、工厂化、高效低质阶段;第三阶段是生态型、节约化、优质高效阶段。当前,国内养殖业正处在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转变的时期,我们要顺应这种变化,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养猪、羊驴、养羊、养牛,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优质畜产品。

对于生态养猪,要遵循“天然、富氧、运动、食草、补饲、防疫、设施、智能”的“十六字”方针。选择优良的陕北八眉猪或太香猪,养殖周期至少10个月(猪养到8个月才产生芳香物质),食草30%,饲料中不能添加抗生素和激素,用中草药进行预防。我们在横山南塔办事处高圪垯村养的生态猪,每斤猪肉45元,每头纯利在3000元以上。

对于养羊,目前存在的主要是5个问题,一个是品种问题,第二个是饲草问题,第三个是棚舍,第四个是规模问题,第五个是加工和品牌问题。在品种上重点引进推广道赛特、萨福克、杜泊等优质肉羊品种,这些品种产肉率高(50斤)、品质好、效益高。在饲草上,主要是优质饲草产业发展滞后,要利用荒山、荒坡多种柠条、苜蓿、饲料桑等优质牧草。在规模上,从全市的现状来看,规模过大,超过1000只的规模普遍效益不佳,要重点支持200-500只的家庭养羊场。在加工和品牌建设上,基本是空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养驴,现在养驴的效益很高。一头300斤的架子驴,养殖200天,毛重可达500斤,毛重每斤19.5元,产值9750元,扣除1000元饲料成本(每天2元的精料、3元的饲草)和5700元的架子驴成本,每头驴纯收入在2300元左右。

4.杂粮油料。榆林小米名扬全国,要全面推广谷子地膜机械化精量播种技术。2016年,在靖边五里湾试种500亩,亩产接近900斤,亩纯收入2450元。(播量每亩0.3-0.5斤,比常规播量少了0.7-1斤;单产提高了14%,亩产达400斤以上;亩减少人工5个,人工成本可以降低500元。),实行绿色生产,探索合作社+基地的模式,积极开展绿色有机认证,开发孕妇粥、产妇粥、养生粥的系列产品,占领高端市场。向日葵每亩产量能产300公斤,每公斤8元,收入可观。

5.林下经济和庭院经济。在果树抚育期,要大力推广果树行间套种杂粮、杂豆、马铃薯和红葱、香瓜、西瓜等矮杆作物,解决长效产业培育与短期增收的问题;进入初果期的果园,宜在搞林下绿色生态养殖,如林下养鸡。还可以在房前屋后发展体院林果为主的庭院经济。如佳县的王向娃。

6.打造田园综合体。可以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村级主干道上建设瓜果葡萄景观廊道、陡坡林草景观带、田埂地畔药材花卉景点;可以把农业与文化艺术、教育结合起来,建立写生基地、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等。

五、产业扶贫要强化培训

产业扶贫最终要靠人来干,必须重视解决好人的问题。技术支撑是我们的优势所在,更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技术帮扶不精准不对路不到位,我们就很难说得过去。要让贫困户真正掌握技能、提升素质,增强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才是产业发展、产业脱贫最可持续的工作,也才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体现。

一是转变培训方式,提升技能培训效果。许多一线的帮扶干部反馈,技术帮扶不对路、农民群众不接受、培训效果不理想,我觉得这是工作方式方法问题。要围绕技术覆盖到人的总体目标,立足技术精准帮扶,建好用好“三支队伍”,突出在培训、指导、服务落得实落得住上功夫,不断优化培训科目、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实效。要针对贫困户文化程度不高的普遍现象,少一些照本宣科、少讲一些大理论大道理,多贴近农村、走进农户、到田间地头,开展“点对点、面对面、手把手”的技能实训,提高贫困群众的动手操作能力,培育贫困户的一技之长。特别要注意,培训内容要与贫困户的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不要一厢情愿、不加区分的设置培训课程,真正解决好技术帮扶“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二是拓展培训对象,提高服务指导水平。一方面,要加大农业干部自身培训。“打铁还需自身硬”,首先要抓好行业干部的自身培训,制定实施片区产业扶贫培训计划,以农技干部特别是农业帮扶干部为重点,依托全省农业视频系统进行密集式技术培训,组织产业体系专家开展巡回培训,提高扶贫干部的业务素养和服务本领。另一方面,要开展帮扶队伍政策培训。现在,基层参与产业扶贫的部门很多,投入的力量也不少,但很多干部对产业扶贫工作一知半解。要以乡镇为单元,逐县对帮扶干部进行产业扶贫政策、思路、重点任务等宏观性、系统化培训,使他们更加具体地掌握产业扶贫要求,提高帮扶能力和效果。

三是强化情感交流,坚定贫困群众脱贫信念。坚持扶智与扶志相结合,加强思想发动和宣传教育,增进与贫困户的情感沟通交流,开展面对贫困户的心理疏导,让贫困户提振精神状态,建立脱贫信心,把主动脱贫之志“扶”起来,充分调动贫困群众脱贫积极性,激活内生动力,从政府“要我脱贫”转向自发“我要脱贫”,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六、产业扶贫要推广典型模式

实现产业扶贫精准覆盖到户,关键是模式覆盖要精准,核心是解决利益机制。我们要把推模式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和工作方法,实现项目精准带动到户、模式精准覆盖到户、利益精准受益到户。

一是推广复制成熟模式。经过一个时期的探索总结完善,我省有几大类产业扶贫模式已经基本成熟,比如,省供销社“产业扶贫资金入股企业,投资额度按股返还,贫困户保底分红”的资金变资本“五位一体”模式,千阳县“政府搭建项目超市服务平台,贫困户自主选择项目,经营主体签订搭载帮扶协议,订单生产保障收益”的“项目超市”模式,商南县“政府选产业、定企业、拿补贴、作担保,企业提供种苗、保底回收,贫困户低成本低风险”的“先借后还”模式,白水县“企业托管果园,产量保底、增收分成、贫困户与企业利益共享”的“果园托管”模式。

二是深入研究利益机制。好的模式之所以能够被大家接受,根本在于有一套好的机制,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重点。归其大要,这些模式集中体现了“扶贫产业能发展、经营主体有利益、贫困群众能脱贫”的共同目标,找到了贫困户缺资金、缺技术、缺品牌、缺市场的痛点,破解了政府既难以直接组织贫困户、又能让贫困户乐于参与的难点,把准了经营主体既能获得政策支持、实现产业发展赢利、又能体现社会责任、赢得社会认可的利益点,找准了产业项目与贫困户增收、政企农三者联合的契合点,引导贫困户依附在产业链中,抱团发展产业、共闯市场,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把握内涵,创新完善,深度挖掘。如“南塔模式”。

三是不断挖掘典型模式。在推广现有模式的基础上,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外省先进经验和典型模式,通过联县驻村,持续总结提炼一批叫得响、看得见、摸得着、可学可用的有效模式。要把激活农村集体经济作为重点领域,以农村集体资产改革为方向,借鉴贵州省“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模式,推广榆阳区赵家峁、留坝县村级扶贫互助合作社等典型经验,以股份合作为核心、以股权为纽带,把农村分散资源要素聚集到产业平台上来,通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企业、村集体、贫困户利益联动,让贫困户有稳定的资产收益。

(作者:刘忠雄)


版权所有:榆林市乡村振兴局

电话:0912-3893423  邮箱:tpgjdt412@163.com

办公地址:榆林市高新区长兴路中段113号榆林市乡村振兴局

邮政编码:719054  网站地图  陕ICP备20005600号   陕公网安备 61080202000203号 网站标识码:61080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