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榆林市乡村振兴局网站!

今天是2019年9月26日 星期四 己亥年 八月廿八

本站支持IPv6
所在位置: 首页>>巩固成果>>行业帮扶

呼风唤雨为农谋 ——陕西省榆林市气象助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23-08-04 11:31:27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

7月底,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银州街道办高西沟村内,苹果种植大户高振强30余亩山坡上的苹果园里,苹果都已经套上了袋,地面上还残留着一些被疏下的果,青绿色,如沙果一般大小。

“种苹果很怕冰雹,6-9月都会发生,苹果被冰雹打上一个疤眼就只能当残次品售卖,一斤5毛钱都没人要,而没有疤眼的好果,一般都是三四块钱1斤。2018年,县气象局在高西沟村设立了一个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用‘大炮’进行防雹作业,现在已经基本没有冰雹了。”高振强说。

陕西省榆林市,以南北分,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南部地处黄土高原,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占58%,其间沟壑纵横,梁峁起伏,以前年平均降水量只有400多毫米,但年蒸发量却高达1200-2000毫米。近些年来,榆林市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统领榆林特别是南部各县的发展,而当地气象部门也随之助力服务。如今,黄土高原上的沟壑里、山峁上,已经开始铺绿叠翠,不尽是黄土。

现在高西沟的降水量比周边多两三毫米

为什么要生态优先?高西沟村的事例非常有说服力。

高西沟村是米脂县一个非常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全村面积4平方公里,却有40个山峁、21条沟,如果不治理生态,一场大雨就会带着泥沙顺山峁而下,冲坏沟壑里种的庄稼,之后再携泥沙进入黄河。所谓“肥土顺水走,籽苗连根丢”。

那么,怎么先治理生态呢?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向记者介绍起了相关历程。

简单说,即先治坡后治沟,山坡上修梯田,沟底里打坝堰,这样可以蓄水拦泥,不让水土随雨走。之后就要种植作物,高西沟村一开始的比例是“三三三”,即林、草、粮各占三分,但一段时间后发现生态的比例还是偏低,于是把这个比例改成了“三二一”,即林、草、粮分别占三分、两分和一分。

姜良彪介绍,现在村里有林地2250亩、草地1526亩、粮田777亩。其中,林地里有1000亩果园,分别为800亩山地苹果和200亩酥梨、大扁杏等,种植在阳坡山(即山坡的向阳面),其余为生态林,有松柏、侧柏、柠条、紫穗槐等,种植在背坡山(即山坡的背阳面);农田里包括377亩梯田和400亩沟堰田,种植的是玉米和谷子。2022年,全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2.17万元,村集体收入达到32万元。生态治理的效果已经能够感受得到,现在同样是下雨,高西沟的降水量就比周边多个两三毫米。

因为总体仍然偏旱,所以人影作业点的人工增雨对高西沟村非常重要,“人工增雨雪对农业的作用很大,这是最大的民生,是云就要降下雨。”姜西彪说。

苹果应种在向阳缓坡上“粮仓”需要气象服务

马苗是米脂县杨家沟镇岳家岔村果农,从2011年开始承包村里30余亩的山地种植苹果,山地海拔高度为1000米。他告诉记者,当地有“秋冻疙梁春冻湾”一说,意思是春天沟湾里更容易受冻,秋天山坡上更容易受冻,而苹果最怕春天里花期受冻,所以都种在了山坡上。

米脂县气象局局长戴喜红解释,这里春天较为常见的霜冻是平流辐射霜冻,先因北方冷空气入侵,气温急降,风停后夜间晴朗,近地面辐射散热强烈,气温再度下降,冷空气下沉到沟湾里使其气温更低,所以种植在沟湾里的农作物更容易受到冻害,而山坡上则受到的冻害较轻。所以,米脂苹果都是山地苹果。其实,以前米脂县苹果种的并不多,得益于气候变暖带来的“温水双增”效应,米脂苹果才逐步发展起来的。而榆林特别是榆林南部也大体是这样的情况。米脂县自2010年开始大规模种植苹果,从8万亩起步,现苹果种植面积已达23万亩,挂果面积14万亩,涉及3.6万农户,亩纯收入1500元。

榆林市大规模苹果种植开始于1986-1996年,现种植面积集中在米脂县、绥德县、子洲县等地,新增种植规模82.4万亩。2022年,榆林市苹果种植总面积为116万亩,挂果66.47万亩,产量68.37万吨,榆林南部米脂、绥德、子洲、清涧、横山、靖边6县区种植面积占80%。今年,榆林苹果挂果74万亩,预计产量70万吨。

对这一农业主导产业,榆林市各级气象部门进行了精心的气象服务。以米脂为例,该县气象局专门制定了《米脂山地苹果气象服务周年方案》,一年12个月里,每个月该防备什么重点气象灾害,比如倒春寒、连阴雨、冰雹、干旱、早霜冻等都清清楚楚。2022年11月,米脂县气象局、米脂县农业农村局、陕西省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中心联合调研,形成了《暖湿化背景下米脂县苹果产业宜在海拔870-1240米的向阳缓坡丘陵沟壑区适度发展》的专题报告,获米脂县相关领导批示。

除了山地苹果,榆林市还是陕西的第二大“粮仓”,这恐怕是许多人没有想到的。

2022年,榆林市粮食种植面积是1092.96万亩,包括玉米、马铃薯、大豆、小杂粮,粮食总产量252.47万吨。其中,玉米种植面积444.2万亩,产量150.9万吨;马铃薯种植面积214.2万亩,产量54.3万吨。2023年,榆林市玉米和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分别为551.69万亩和195.49万亩。

榆林市气象局农气中心主任李晓利介绍,对玉米和马铃薯这两大粮食作物,气象部门一直在进行专门的服务。榆林的气象灾害主要包括低温冻害、大风、冰雹、干旱等,每年4月下旬-5月上旬,当气温降到0℃以下时,玉米就会遭受冻害,严重时甚至出现冻死情况,之后就要及时补种。每年7月上旬至8月上旬马铃薯需要防高温,因为当平均气温达到25℃时,马铃薯就会停止块茎膨大,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浇水降温;还有9月上旬的连阴雨,如果降雨连续3天,就可能会发生马铃薯腐烂现象,需要在得到预警后提前抢收。

人工影响天气 但使“层云”尽化雨

榆林,是个“十年九旱”的地方,所以人工增雨雪尤为重要。

榆林市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服务中心主任高平安介绍,榆林市是最早开始租用飞机进行人工增雨雪的地市之一,现有多普勒天气雷达1部、731局地警戒雷达1部、“三七”高炮100门、车载式增雨防雹火箭13副、固定火箭48副。榆林近30年(1993-2022年)年平均降水量为441.6毫米,近10年(2013-2022年)年平均降水量为503.9毫米,增加了62.3毫米。这增加的62.3毫米的降水中,有气候变暖“温水双增”的因素,当然也有人工增雨雪的贡献在其中。

记者在采访中还得知,榆林市已经花费1.2亿元订购了一架人工增雨雪飞机,为空中国王360WH高性能增雨飞机,将于明年4月正式交付使用。榆林也将因此成为我国第一个拥有人工增雨飞机的地市。

“气象上管有条件形成降雨的云叫‘层云’或‘积云’,在榆林这个干旱的地方,就是要让‘层云’尽成雨。”高平安说。

榆林市气象局副局长陈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气象设立的最初动因就是为农业服务的,现在为农服务依然是气象服务的一个重中之重。同时,还要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加强服务,比如生态文明战略、粮食安全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要围绕这些重大战略主动提供服务,增加气象有效供给,服务国家、服务发展。”


版权所有:榆林市乡村振兴局

电话:0912-3893423  邮箱:tpgjdt412@163.com

办公地址:榆林市高新区长兴路中段113号榆林市乡村振兴局

邮政编码:719054  网站地图  陕ICP备20005600号   陕公网安备 61080202000203号 网站标识码:61080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