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榆林市乡村振兴局网站!

今天是2019年9月26日 星期四 己亥年 八月廿八

本站支持IPv6
所在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振兴要闻

展望未来五年谱写榆林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2-03-24 10:11:34
来源:榆林日报
【字体: 打印

1、把生态环境挺在最前面,建设美丽榆林

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加快建设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

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聚焦高碳城市低碳发展,实施碳达峰榆林行动,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突出抓好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统筹推进煤电、兰炭、煤化工等重点行业减污降碳、节能降耗,系统排查和管控“两高”项目。健全用能管理体系,开展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推进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等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到“十四五”末,单位GDP能耗下降13%,单位GDP碳排放下降19%。

系统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坚决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防止二次沙化及国土绿化五年行动,推进“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严格执行封山禁牧,构筑黄河流域中游生态屏障。坚持“四水四定”,推动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减损,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统筹推进矿区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抓好黄土丘陵沟壑区、沿黄土石山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散小乱污”企业整治“四河四川”治理、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等重点工程。

积极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完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严格落实林长制、河长制,推进矿井疏干水综合利用、污染防治等重点领域地方立法。建立市域统筹的横向生态补偿和生态价值转移支付机制,推进生态补偿市场化、多元化。加强系统监管和全过程监管,健全生态环境绩效评价与问责机制,全面推行排污许可制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公益诉讼制度。

2、聚焦发展第一要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动资源开发由“三个转化”向保障国家综合能源供给安全转变、产业体系由能化主导向多元融合多极支撑转变、发展动力由资源驱动向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转变。

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任务。建设高水平载体,全力推进科创新城建设,积极引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技项目。加快秦创原榆林创新中心建设,深入推进秦创原创新资源与榆林创新需求对接,形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试验示范项目。攻关高水准技术,创建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建成投运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榆横综合中试及示范基地。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推行科研攻关“揭榜挂帅”制度,设立政府性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大力发展各类科技中介,系统破解人才“引育留用”问题,积极引进培养一批“高精尖缺”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扛实能源稳价保供政治责任,加快优质煤炭产能释放。推进国家级煤制油气基地建设,形成千万吨级自主清洁油气储备能力。加快存量煤电灵活性改造,新建榆林至河南、华东等电力外送通道,推动煤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建设陕北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推进“新能源+储能”和多能融合互补,打造“西部氢谷”,推动风电装备制造安装维护一体化发展。到“十四五”末,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提高到50%以上。

推动能化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存量项目扎实推进低碳化再造和循环化改造,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达到行业标杆水平。增量项目重点发展以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塑料等为代表的高端专用化学品和高端化工新材料。实施“煤化工+氢”耦合等示范项目,建设现代煤化工零碳园区和零碳排放项目。氯碱、电石、金属镁等传统特色产业,要围绕降能耗、提能效加快改造升级,以严格的用能权和排污权倒逼落后产能出清。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围绕八大主攻方向和19条重点产业链开展链长制招商,做大做强镁铝合金、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无人系统和通航、轻纺、大健康等新兴产业。实施“上云用数赋智”工程,布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拓展5G应用场景,推进机器换人、生产换线,“十四五”末全市所有煤矿建成智能煤矿。

以更大气魄深化改革开放。推动能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矿业权原则上一律以公开竞争出让,可再生能源以竞争性方式配置,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推进油气领域体制改革,构建公平竞争的能源市场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榆林国际航空口岸和陕西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支持榆阳、靖边、绥德建设区域性商品集散中心。实施稳外资三年行动,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联系对接,打造陕西向西向北开放门户。

3、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正视问题、遵循规律,远谋近做、统筹发力,加快建设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

坚持市域一体化发展。综合考虑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土地开发和生态保护等因素,强化政策引导,支持南部特色发展、西部突破发展、北部转型发展,推动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完善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人地钱”挂钩政策,建立主要依据常住人口配置公共资源机制,推动人口向中心城区、县城、重点镇集聚,加快形成“一核三副、两轴多点”的城镇空间格局。加快建设定边、府谷民用机场,推进延榆鄂高铁建设,加密高速公路网,推动国省干线公路、县乡公路提质,建设“东线引黄+西线引黄+王圪堵水库+矿井疏干水”骨干供水体系,加快气化榆林步伐。

建设高品质中心城市。按照古城保护开发、老城提升品质、新城增强活力的思路,建设古韵新风交融、宜居宜业宜治的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完善城市五级规划体系,严控中心城区规模扩张,加强城市设计和建筑风貌管控。实施城市更新五年行动,提升改造城市道路及配套设施,构建“十八横十三纵”的主干路网。加快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更新改造,推进中心城区双水源置换,建设以大墩梁生态绿芯、绕城生态绿环、榆溪河生态绿谷为主体的大绿地系统。加快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健全城市公园、公共图书馆、城市书房等公共服务设施。开展中心城区市区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统一规划、分级负责、高效运转的城市建设管理体系。

提高县城和重点镇的综合承载力。实施县城补短板强弱项三年行动,支持神木、靖边、绥德三个副中心城市建设高品质I型小城市,府谷、定边打造省际毗邻节点城市,南部县城建设生态精致美丽小城。支持人口大镇和产业重镇按照县城标准配套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培育一批工业强镇、旅游名镇、商贸重镇、特色小 镇。实施“一县一业”行动计划,到“十四五”末,北部和西部县市形成1至2个产值超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南部县形成一批产值超过50亿元的产业集群。

4、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过渡期内保持政策稳定、投入不减,加强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实行风险摸排网格化、监测预警信息化“两化管理”。强化产业就业扶持,实施村企共建行动,深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完善安置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动扬榆协作不断向各领域纵深发展。扎实推进佳县、清涧、子洲省级重点帮扶县工作。 建设陕西现代农业先行区。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1397万亩耕地全部落图落地。新建高标准农田100万亩,推广旱作节水农业300万亩,灌溉农业占到全市耕地总面积的60%。持续推进现代农业“4+X”工程,打造马铃薯、羊子、设施蔬菜、山地苹果4条百亿级,中药材、红枣、肉牛、杂粮、海红果等5条十亿级农业产业链。深化农业科技创新,建设国家级玉米、马铃薯、小杂粮制种基地,加快推进“宜机化”示范。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展农业品牌建设行动。

全面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科学编制市县村庄布局规划和实用性村庄规划,推进村庄多元化、差异化发展。实施省级乡村振兴“十百千”创建工程,聚力打造郝家桥、杨家沟、高西沟三个全国乡村振兴楷模。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动村庄环境净化、道路硬化、空间绿化、路灯亮化、庭院美化。实施乡村人才振兴工程,以产业为核心引导科技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助乡。以移风易俗为重点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深化农村改革。持续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广一户一田、整村流转、合作经营等模式。实施集体经济薄弱村清零行动,到“十四五”末,年经营收益5万元以上的村集体占比达到80%以上。抓好24个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试点、神木市全国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推进农垦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和水利、林业、供销社综合改革。

5、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市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把榆林建成文脉永续的人文大市、业态繁荣的文旅名城、人民满意的文明家园。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从延安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系统研究红色史料,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以绥德“一馆五址”、米脂杨家沟等革命旧址为重点的红色教育基地,精心创作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红色文艺精品。

建设文明榆林。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熔铸城市精神,弘扬时代新风,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的思想观念、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提升全市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劳动创造幸福主题教育,弘扬爱国爱乡、自信自强、勤劳致富的文明新风。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工作,培养有思想道德、有家国情怀、有担当精神的时代新人。扎实推进诚信榆林建设,以重信守诺、忠勇坚毅、尚实包容、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滋养文化自信。

推动文旅融合。实施“文化+”战略,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培育骨干文化企业,促进文化与旅游、科技、教育、体育、农业、工业等融合发展。围绕黄河、长城、红色三个主题,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加强配套服务能力建设,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市。推动高A级旅游景区创建,推进榆林古城、白云山、红碱淖、龙洲丹霞等骨干景区建设。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办好“陕北榆林过大年”“清爽榆林”等旅游节会,组织“演艺榆林”“影视榆林”“节展榆林”等特色文化活动,活化陕北民歌、陕北说书、陕北秧歌等表现手段。

繁荣文化事业。实施“文脉榆林”文物保护传承工程,建设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实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建设榆林市博物馆、图书馆、东沙文体馆,创建一批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建设石峁、统万城两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长城、黄河两个国家文化公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完善非遗名录及传承人体系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理顺国有文化企业监管机制。持续开展“文化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把优质的文化服务送到群众的家门口。

6、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更好解决结构性民生问题,更好满足多样化民生需求,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完善常态化就业帮扶机制,强化经济发展的就业导向,不断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大型劳动密集型企业设立就业援助基地,提高本地就业吸纳能力。实施城乡居民收入提升计划,积极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高度关注“平均数以下”问题,稳步提高最低收入标准。建立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长效机制。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十四五”期间,每个县城办好1所优质中学、重点镇和毗邻乡镇办好1所初中、每个乡镇办好1所中心小学和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保障“双减”政策落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推开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稳步提高教师待遇。支持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神木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一流学院、建设一流学科,支持榆林学院升格榆林大学。

扎实推进健康榆林建设。围绕群众不得病、少得病、看好病,实施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推行“三医联动”改革,抑制过度医疗。落实“两个允许”政策,深化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提高基层医疗人员待遇水平。推动三级医院优质化、特色化发展,推进医防融合、紧密型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建设,打造区域医疗中心。落实中医药扶持政策,创建省级中医药医养结合示范基地。持续抓好各类地方病、职业病防治。

织密扎牢多层次社会保障网。实施“驼城社保共享计划”和全民参保计划,推进重点群体精准扩面。实施社会救助便民惠民优化服务行动,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动态精准纾困解难。加快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着力解决青年人、新市民、中低收入人群住房困难。打造“一院、一站、一中心”的嵌入式养老服务体系,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大力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

7、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

树牢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为高质量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环境。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围绕建设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深化基层放权赋能改革,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广绥德 “说事堂”等基层治理经验,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一体化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以责任落实推动信访问题诉源治理, 确保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雪亮工程”建设,推动扫黑除恶斗争向网络空间、新兴领域延伸。

推进法治榆林建设。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防控风险、维护稳定,探索推进城乡建设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立法,形成具有榆林特色的地方性法规体系。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持续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不断提升政府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深入开展“八五”普法工作,提升全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8、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把严的主基调贯穿到管党治党全过程,让榆林的政治生态更加山清水秀。

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完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指示工作机制,形成台账管理、督导督办、定期复查、追责问责工作闭环,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榆林落地生根。始终牢记“五个必须”,杜绝“七个有之”。

坚持不懈强化理论武装。深刻领会“十个明确”的核心内容,深刻感悟蕴含其中的真理力量、实践力量、人格力量,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诚践行者。坚持发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的示范带动作用,常态化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完善经常性学习教育机制,分级分类开展党员干部全覆盖培训。

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过硬干部队伍。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大力选拔基层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扎实、解决问题能力突出、群众口碑良好的干部。统筹使用好各年龄段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加快形成梯次配置、有序递进、素质优良的干部队伍结构。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推动党员干部加强理论学习、完善知识体系、强化实践历练。

把各级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实施“建好党支部、选好带头人”行动,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强村工程。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加强社区、机关、学校、医院、国有企业、“两新”组织等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深化“双报到”机制和党员“三类五星”评定管理,严格发展党员标准和程序。

一刻不停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大力弘扬“勤快严实精细廉”作风。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推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和巡视监督统筹衔接。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贯彻廉洁自律准则。

版权所有:榆林市乡村振兴局

电话:0912-3893423  邮箱:tpgjdt412@163.com

办公地址:榆林市高新区长兴路中段113号榆林市乡村振兴局

邮政编码:719054  网站地图  陕ICP备20005600号   陕公网安备 61080202000203号 网站标识码:61080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