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
政府信息公开
榆林3个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系列报道之三 深度贫困村“变形记”
来源:本站 时间:2020-03-24 15:10:00

地膜高粱(资料图片)

张奋山和老伴在新居里

刘忠银给地里施肥

春雨初歇,麓绿风轻。站在通往佳县朱官寨镇刘家崖窑村山地苹果园的小路上前望,延绵不绝的大山和点缀其间的嫩绿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黄土高原春景图。

“全村贫困发生率从40%降为0.96%,贫困人口由65户208人减少到4户5人,2019年11月18日,经过层层评估核实,刘家崖窑村退出了贫困村序列,这是我们全体村民和驻村工作队队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结果。”市农科院派驻刘家崖窑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郝世斌说。

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

结婚355天,驻村扶贫352天。2018年4月,新婚第三天的市农科院干部张圆和妻子强羽竹就一起来到刘家崖窑村驻村帮扶。

驻村之初,这个深度贫困村的艰苦还是让夫妻二人印象深刻。“刚来的时候,我们住的是村委会的窑洞,由于窑顶潮湿,墙皮脱落,每天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抖落被子上的土。”张圆说。

出行也是一个问题,强羽竹说:“平时来村都要先坐一趟班车,到村口后再步行5里路。周末回城的时候更是要掐准点,一旦误了班车,10里路也就白走了。”

而对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的郝世斌来说,班子软弱涣散、村民矛盾突出、村里缺乏集体产业等一系列问题都是他急需解决的。

刘家崖窑村位于一座座红泥山上,能截留收集下来的水资源很少,传统的种植养殖模式急需改变,作为果树专家的郝世斌第一时间想到了山地苹果。经过前期一系列准备工作后,郝世斌的“刘家崖窑村山地苹果发展规划”变成了行动。平整土地、预定树苗……郝世斌一边规划果树种植基地,一边还要培训种植户,时常鞋里灌满了土、眼镜上沾满了灰也顾不上收拾一下自己。他的这些付出和努力,村民们都看在眼里,大家越来越信任他,自己家有啥事需要解决,总想着听听他的意见,他也总是想方设法帮助村民们解决。郝世斌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驻村不是走过场,是要把自己当作村里的一员,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

扶贫政策的好处说不完

3月11日一早,80岁的张奋山拿着锄头,来到自家地里看看土壤的情况。虽然年龄大了,可日子喜乐,“没啥操心的”,张奋山还是愿意到地头来,就当活动活动筋骨。去年11月,他乔迁新居,搬离了住了50多年的老窑洞。老窑洞里裂缝随处可见,窑顶泥皮经常脱落;窑洞周边道路泥泞,每逢下雨几乎没法行走;没有自来水,日常用水全靠一口深井。他搬进了政府为他补贴2万元修建的新房里——“又暖又好住”“周边是砖路油路,去哪里都好走”“自来水哗哗的”……用张奋山自己的话说就是:“扶贫政策的好处,说都说不完。”

精准扶贫开展以来,该村集中力量攻坚基础设施短板,加大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硬化道路8.4公里,新修生产道路9.8公里,群众出行越来越方便;建成水冲式公厕1座,改厕15座;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异地搬迁2户,危房改造2户;实现全村饮水安全全覆盖;安装太阳能路灯40盏、道路护栏6公里,绿化村道6公里,村内道路两旁焕然一新;建成73平方米标准化村卫生室和140平方米的老年活动中心,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建成通讯基站1座,有效解决了刘家崖窑村通讯落后、信息隔绝的问题。

“今年我要努力让收入破10万元”

过去,村民刘忠银常年在外打工,一年还能攒下个两三万元。可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工作越来越不好找。2019年2月,得知村里在荒坡上推开了650亩高标准农田后,他返乡承包了其中的190亩种植渗水地膜谷子。“一开始我还担心技术问题,可帮扶干部不仅手把手教我种谷子,还赠送我改良后的谷子品种汾选3号。”刘忠银说。经过一年的辛勤劳作,去年刘忠银实现纯收入5万多元,但他还是“不甘心”:“去年刚开始不熟悉,今年我要努力让收入破10万元。”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刘家崖窑村结合村情村貌,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依托山地苹果、小杂粮种植、红枣羊养殖为主,光伏产业、中药材产业和高粱酿酒产业为辅的“3+X”农业产业。项目达产达效后,预计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5万元以上,提供就业岗位230多个,辐射带动村民770户2113人。

“在巩固‘3+X’产业的基础上,新建5座简易拱棚,发展香菇产业,同时利用本村饲草资源,大力发展养殖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利用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巩固提升脱贫成果。”郝世斌为刘家崖窑村勾勒的发展蓝图也更加清晰起来。

(文图/记者 陈静仁)


版权所有:榆林市乡村振兴局

电话:0912-3893423  邮箱:tpgjdt412@163.com

办公地址:榆林市高新区长兴路中段113号榆林市乡村振兴局

邮政编码:719054  网站地图  陕ICP备20005600号   陕公网安备 61080202000203号 网站标识码:6108000049